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坐落在美丽的泉城济南千佛山脚下,机械工程教育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2年成立的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14年,官立山东大学堂停办,相关教师、学生和财产转入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具有高等知识和技能并能从事工业的人才,专科部设立了机织科,预科部设立了金工科,开设了机械工程学大意、机纺机械、制图学等课程,为山东大学机械工程教育学科的设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6年,山东公立工业等6所专门学校合并重新组建省立山东大学,正式设立了机械系,开启了山东大学机械工程教育的先河。1949年11月,山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成立,1951年7月更名为山东工学院,1983年9月更名为山东工业大学,设立机械工程系,系主任是陈翼文。1952年,教育部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山东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师资、设备、学生整体调入山东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这时的机械工程系大师云集,内燃机专家丁履德、力学专家刘先志等都在此任教,这也是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前身。今天的机械工程学院是2000年7月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成立新山东大学后设立的,是山东大学具有代表性和基础性的工科学院之一。
山东大学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依托机械工程学院,始创于1995年,2002年获批山东省首个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硕士学位点,2011年国家将设计艺术学调整为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批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批工业设计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形成了本、硕、博、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内办学较早、影响较大、国内一流的设计学学科。自2003年至今,该学科多位教师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教育协会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专委。
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合理,思想素质好,学术造诣深、科研实力强的教师队伍。目前本学科在职教职工29人,其中教师26人,这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为学科的教学、科研及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人才培养特色鲜明。设计学为新兴交叉学科,同时招收艺术类文科、艺术类理科、普通理科等多种生源,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学科融合。现有 “设计学”硕士点和“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硕士点,产品设计本科专业。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平台和20余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交叉前沿专业“产品设计”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毕业生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受到用人的欢迎,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工业设计及相关行业的管理者、创业者和企业家。
科学研究成果斐然。近5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7项,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精品课程2项。发表CSSCI、SCI和EI高水平论文50余篇,设计艺术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奖30余项。参与建立了山大日照智能制造研究院、山大淄博先进制造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山大临工研究院、山大五征机械研究院、山大海汇机械工程研究院、山大永华研究中心等10余个校地、校企合作研究机构,近三年共获得科研经费超过500余万元。
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依托学院所拥有高效洁净机械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山大临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教学提供实验和实践支持。建设了山东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联合校内设计研究力量对外提供工业设计服务,增加学生设计实践经验。拥有基本满足从本科教学到硕士生培养及科研所需要的各类高精尖科研实验仪器和设备,设备总值700余万元。
(二)学科建设情况
组织开展了设计学学科的第五轮学科预评估和评估申报工作,开展“十三五”建设成效总结与“十四五”规划工作。落实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术振兴行动计划1+N方案推进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落实融合发展战略,推进学科现代化建设。多次组织论证学科建设发展方向。加强平台建设,参与建设日照、淄博研究院的成果工程化与产业化合作平台。“产品设计”学科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
(三)研究生招生情况
积极开展招生拓展工作,线上开展了全国招生宣讲会、暑期夏令营活动、走进实验室等活动,提升招生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了优质生源比例。完成了2021年度研究生线上线下混合招生录取工作、2022年度硕士研究生推免复试工作,严肃复试工作纪律,严格进行新生资格审查,保证招生和录取工作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同时,努力为学科招收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考生。2021年度本学位点研究生招收的人数情况如下:
表1.1 硕士生招生情况表
硕士招生项目 |
人数 |
研究生招生人数 |
17 |
其中:全日制招生人数 |
15 |
非全日制招生人数 |
2 |
招录学生中本科推免生人数 |
11 |
招录学生中普通招考人数 |
6 |
(四)研究生在读和毕业情况
严格执行学校和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生文献综述、开题、中期考核等培养环节的质量管理,组织院级毕业论文盲审,开展学籍预警和退学处理,加强毕业论文和学位授予环节质量控制。实施毕业论文平台送审,组织线上线下论文答辩。
(五)就业情况
关注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和科研,辅导员与未就业同学保持沟通联系,了解就业动态,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流程咨询,倾听缓解毕业生的毕业压力。
(六)研究生导师情况
本学科充分利用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CJ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海外青年高层次人才、青年CJ、国家优青,山东省泰山学者、山东省杰青等人才引育政策,并发动海内外校友物色推荐相关人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修订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招生计划分配办法,严格导师遴选和审核,评估导师科研项目与已有研究生人数的关系,限制导师年度招生名额,促进导师不断提高指导水平。本学科目前拥有博士生导师6名,其中新进博导1名;硕士生导师22名,其中新进硕导3名。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夯实队伍建设, 加强导学思政,凝聚育人合力。通过学习交流、研讨总结等形式促进辅导员的专家化、职业化水平,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能力。构建“导学思政”协同育人格局,借助沙龙、前沿讲座、名师有约等轻松、专业的导学思政氛围,促进研究生师生思想的深入交流,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深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融合育人效应,增强课程育人实效。所在学院被评为山东大学2019-2020年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辅导员被评为山东大学 2020 年度优秀辅导员。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工作指导思想,将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研究生教育的始终。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党建工作水平,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主题党日活动、师生党支部共建等,聘请研究所党支部书记为研究生党支部党建导师,提升思想引领实效;实行“党团一体化”建设;严格规范发展党员程序,五年来发展学生党员200人;组织开展了“党员先锋岗”、“党员宣讲团”、“党员风采展”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引领作用。每年开展党建专题研究立项。所在学院连续四年获评山东大学五四红旗团委,连续六年获评山东大学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含山东大学学生就业工作创新单位、山东大学赴国家重点行业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三)校园文化建设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搭建研究生素质全面发展平台。创新校园文化,加速助力研究生全面成长。
1. 紧扣研究生学术需求,构建学术讲座品牌体系。
2. 围绕研究生学习生活,打造美育体育文化活动品牌菜单。依托研究生素拓系统,已经形成了“千佛山之约”、“校园定向巡迹”、“新生才艺大赛”、“研究生口语大赛”、“摄影大赛”等品牌化、系列化文体活动,丰富了研究生学习生活,深受研究生欢迎。
3. 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沙龙和讲座,提升活动针对性和成效。
4. 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实践能力。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挑战杯赛事以及中国研究生系列创新大赛,均有所斩获;重视研究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热情性较高。其中2019年一支团队获山东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5. 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提升责任和奉献意识。有2名研究生获评山东大学十佳志愿者。
(四)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贴近研究生实际,重视研究生思想状况调研。每学期开展关于研究生科研、学习及生活调研,及时总结反馈,做到有的放矢。
科学规范制度化管理,每年召开研究生管理制度意见征集座谈会,加强制度修订,确保制度的与时俱进。在制度规范下,研究生各项评奖评优和管理工作得到师生肯定。
充分利用网格化实现立体化、全覆盖管理, 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无缝衔接。积极筹划,稳扎稳打开展研究生“五个一”工作,以各班级团支部为主体,深入开展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和户外活动、每周一次的疫情防控知识教育情况;已开展研究生线上家长会,参会人员达260多人,取得了家校沟通的良好效果;辅导员与重点学生谈心谈话档案记录丰富详实,工作有针对性,加强了工作预判和与学生的密切联系。
三全育人,研究生导师、辅导员以及教辅工作人员协同,建立定期交流机制,用心耐心细致地参与研究生管理服务工作中。研究生体验度、满意度较高。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围绕学科现代化、交叉融合育人、产教融合育人、全球胜任力四大工程,以培养设计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最富创造力的研究生为目标,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根据研究生教育现代化要求从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入手,持续开展学位点现代化工程建设工作,修订设计学培养方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完善学位点研究生课程体系。推进学位课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试行)》。
建立教研项目支撑和课程提升计划,2021年度教师申报并获批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项目1项,省研究生教育思政示范课1门。山东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首届山东大学研究生优秀教材2本。
表3.1 课程建设及所获成果
序号 |
课程(或案例库)名称 |
负责人 |
项目类别 |
1 |
Green manufacturing and remanufacturing(绿色制造和再制造) |
李方义、李剑峰、李建勇、王黎明、李燕乐、田广东、满佳 |
省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名单 |
2 |
中国传统造物形态与设计案例库建设 |
刘燕 |
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 |
3 |
新工科背景下综合性大学工业设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
刘和山 |
山东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
4 |
基于案例教学的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探索 |
范志君 |
山东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
5 |
《设计美学》 |
刘燕 |
首届山东大学研究生优秀教材 |
6
|
《交互设计》 |
宋方昊 |
首届山东大学研究生优秀教材 |
(二)导师选拔培训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导师育人能力,推进一流导师队伍建设,多次组织导师培训会宣讲研究生培养新政新规,从学术、师生关系和心理等多方面提高导师育人能力。2021年导师培训情况如下:
表3.2 导师培训工作表
序号 |
培训主题 |
培训时间 |
培训人数 |
1 |
“培养最具创新力的'机械+’研究生”专题导师培训 |
2021月5月27日 |
20 |
2 |
提升教师产学融合能力专题报告 |
2021月6月24日 |
20 |
3
|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训培
|
2021年9月28日
|
10 |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党委重要工作,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以“艾兴精神”为引领,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四有”好老师队伍。
健全工作机制。所在机械工程学院成立以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分管副书记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定期研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制定《机械工程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等,实施教学督导、新入职青年教师担任辅导员等六项措施,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
强化党建引领。党支部抓好理论中心组、党员和教职工三个层面的理论学习,以教师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提升为主要内容制定师德师风建设理论学习计划。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代会、工会等组织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凝聚师生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精气神。
打造文化品牌。凝练艾兴精神,其实质是勤恳治学毕生耕耘、严师慈父甘为人梯、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一生俭朴始终向党;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谦虚的待人态度,成为师德师风的典范。持续开展“践行艾兴精神、助推学术振兴”主题党日活动、“学习艾兴精神、弘扬优秀师风(学风)”主题教育活动和“学习践行艾兴精神,建功立业一流建设”主题实践活动,“艾兴精神大家谈”、“师德师风建设年”、“教授开放日”、本硕联动培育计划、教师教学过程全员督导等,“一个党员一面旗帜”、“身边的榜样、前行的力量”、“我心目中的好党员”、“最美教师”、“最美学生”等评选等已经成为所在学院重要的文化品牌。王震亚老师获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完善监督考评。贯彻《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构建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完善了学生评教制度,将思想政治表现和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评聘考核 的首要标准,把政治要求和师德规范融入人才引进、岗位聘用聘任、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班主任选任、课题申报等评聘考核环节,对政治信念、纪律规矩、师德师风、学术诚信等方面存在问题坚持“零容忍”。
(四)学术训练与交流情况
为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提升学术交流能力,积极开展前沿讲座、定期举办讨论班,丰富学生学术训练,使研究生能充分参与讨论,展开学术争鸣。
紧扣研究生学术需求,构建学术讲座品牌体系。在学校稷下风讲座和海右博士论坛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色,积极参与组织鼎新论坛和前沿讲座,每年讲座数量超过45场,参与率100%,极大地开拓了研究生学术视野。
积极承办研究生暑期学校项目。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为了保证师生的身体健康,2021年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暑期学校按在线课程形式组织,由聘请来自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和伦敦布鲁内尔大学的两名教授 在线授课或讲座,让优秀的研究生同学不用跨出国门即可学习和感受国外专家学者开设的全英文课程。“机械+”交叉创新学术论坛/暑期学校"Mechanical+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novation Academic Forum & Summer School"获得省级立项支持,于2021年7月7日正式开营,2021级和2020级等年级328名研究生积极报名参加。
举行了五场齐鲁青年论坛之智能制造与共融机器人分论坛。邀请了来自英国斯旺西大学博士后曹秋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黄利刚,东北大学博士、英国诺丁汉大学助理研究员王钊,天津大学博士王国晖,诺丁汉大学博士杨悦5位优秀青年学者,做学术报告并进行学术交流。分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进行。2021年本学位点教师参与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情况如下:
表3.3 教师参加本领域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并做报告人员情况
序号 |
教师姓名 |
会议名称 |
报告题目 |
报告时间 |
报告地点 |
1 |
王震亚 |
中国工业软件大会设计赋能智造峰会 |
工业设计:制造业变局之钥 |
2021年6月 |
中国-重庆 |
2 |
王震亚 |
全国工业设计大会 |
设计教育深化教学改革之路 |
2021年10月 |
中国-重庆 |
3 |
王震亚 |
全国设计类专业教学学术活动论坛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实践 |
2021年12月 |
中国-重庆(线上) |
(五)研究生奖助
2021年研究生奖助学金情况如下:
表3.4 奖助学金情况表
项目名称 |
资助类型 |
年度 |
总金额(万元) |
资助学生数 |
国家奖学金 |
奖学金 |
2021 |
4 |
2 |
优秀研究生干部奖 |
奖学金 |
2021 |
0.4 |
4 |
学业奖学金 |
奖学金 |
2021 |
20 |
50 |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
为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全流程质量控制,为研究生搭建实习实践平台,组织申报和建设日照和淄博研究院、歌尔、章鼓、重汽、永华和中宇等研究生产教融合基地,与歌尔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山东大学歌尔智能精密制造研究院。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为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研究生确立学校行业双导师,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修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强化专业学位创新创业能力,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导师与企业深入研讨确立科研项目,为研究生制定课题方向。设立专业课课程模块,精选各研究方向专业课,根据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课题需要,个性化定制培养方案。执行行业企业专家参与选题、毕业答辩环节,突出双导师在实践现场的教学和指导的作用。强化专业实践要求,确定并严格执行专业实践计划、实践报告的考核。专业学位突出案例教学作用,通过全面课程改革,引入“前沿+基础+案例的课程模式”,设置硕士案例教学课。实施严格中期审查,全方位保障培养质量。
(二)教师队伍建设
突破师资队伍,增强人才聚集效应。系统实施教职工能力提升计划,积极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不定期举行学术沙龙、青年人才报告会、青年人才成长座谈会,建设好人才成长的学术环境和人文关怀环境。增强人才自身发展能力,积极培养中青年人才,一批青年学者正在成为中坚力量。
(三)科学研究
项目申报方面,努力发展与科技部、国家基金委、教育部、工信部、军委科委、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等国务院各部委司局以及山东省、济南市科技合作。对接国家、地方科技战略、承担科研项目、申报人才计划,2021年学科到账经费236余万元。获省部级奖励9项。
学术研讨会方面,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学术影响力。召开了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政策宣讲会。
平台和团队建设方面,参与做好学院平台的建设工作。参与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和中期评估工作,参与建设了淄博和日照两个研究院的成果工程化与产业化合作平台。
产学研合作方面,创新产学研融合模式,大力提升服务社会成效,构建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循环融通新模式。2021年参与了山东大学与章鼓、637所、53所、唐正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产学研合作研讨会,强化了与山东理工大学等地方院校的合作与交流。2021年与重汽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共建章鼓、歌尔研究院等8个合作平台。横向课题立项经费101万元。与企业合作举办同力硕士和网络在职教育,收入约为50万元。
科技奖励方面,积极组织科技奖励申报。获省部级奖励9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其它3项。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凝练办学传统,传承优秀文脉,弘扬严谨学风,塑造文化品牌。牢固树立“关爱学生、尊重学者、崇尚学术”的价值追求,凝练和继承机械工程教育95周年的显著成果,践行“艾兴精神”,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塑造和提升教师的良好形象,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
围绕研究生学习生活,打造文化活动品牌菜单。依托研究生素拓系统,已经形成了“千佛山之约”、“校园定向巡迹”、“新生才艺大赛”、“研究生口语大赛”、“摄影大赛”等品牌化、系列化文体活动,丰富了研究生学习生活,深受研究生欢迎。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研究生踊跃参与,表现突出,2021年师生羽毛球赛进入16强,研究生篮球赛中获季军、啦啦操三等奖和道德风尚奖、导学思政合唱比赛二等奖和最具人气奖,2021届山东大学第五届“研辩杯”研究生辩论赛亚军。
(五)国际合作交流
参与并推动实施了学科国际化战略规划,开办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精心服务暑期学校国际课程,为暑期学校国际课程的授课教师提供全方位沟通与服务,提升了学科国际化水平,增强了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参与筹备2021中日工科研讨会;组织齐鲁青年论坛,邀请5位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开展学术报告和交流;积极宣传海外经历项目并做好服务,2021年2名本科生和1名研究生赴海外攻读学位。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在双一流学科建设期间,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一些具体点需要提升,需继续强化党委在强化政治引领、严把政治关等方面缺乏创新的思路和办法。
1. 师资团队结构有待优化,国内外杰出人才和领军人物数量有待突破。
2. 研究生培养需要继续关注生源、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等。
3. 科学研究方面,需要增强国家级平台申报和建设,关注科学研究重点、增加科研基金。并重视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2021年未抽取本学位点学位论文。
六、改进措施
(一)总体发展思路
1. 坚持“强化研究优势、凸显研究特色、加快交叉研究”的学科发展工作方针。
2. 继续加强平台建设,发挥好设计学学科的自身效应。
3. 强化团队建设,引育领军人才,发挥好团队对杰出人才的集聚效应。
4. 继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面向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制造强国战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山东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战略,谋划实验室的科学研究重点。
(二)保障举措
1. 继续加强党建工作: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力;积极开展党建“双创”工作,增强党支部的组织力。认真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切实增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扎实推进学术振兴行动计划,狠抓工作落实。
2. 加强条件建设:拓展实验室空间,完善大型设备的购置、使用、管理和维护规章。
3. 强化人才引育:用足用好国家和地方人才政策,引育高水平杰出人才。
4. 提升国际化水平:推进本科和研究生的海外合作办学途径,支持海外学术交流。
5. 增加经费投入:通过学校自主创新基金引导开展交叉领域的研究,增加对设计学学科的资助额度。